藝術、石雕、書法、印章、雕刻、篆刻、寶石、玉石、油畫、礦物、瓷器






軟石印材

一般印材硬度(摩氏硬度)在3度以下,統稱“軟石”;此標準不盡一致,亦有以2.5度以下稱軟石者,一般用於書畫印、藏書印或閒章使用。

壽山石

壽山石礦床分佈於壽山村周圍群巒、溪野之間。西自旗山,東至連江縣隔界,北起墩洋,南達月洋,約有十幾公里方圓。

壽山石在寶石和彩石學中,屬彩石大類的岩石亞類。它的種屬、石名很複雜,約有一百多個品種。有的以產地名,有的以坑洞名,也有的按石質色象而取名。按傳統習慣,壽山石的總目一般可分為「田坑」、「水坑」和「山坑」三大類。

田坑,指壽山村一帶溪旁水田底所埋藏的零散獨石;水坑,指壽山村南面的坑頭礦脈,其中結晶部份質尤通靈,俗稱「水凍」;山坑則泛指壽山周圍的臘石礦,由壽山、月洋二個礦區組成。

田坑

在壽山村的內外洋隔界山麓,有一條屈曲小溪流,名叫「壽山溪」。就在這條長僅數里的小溪兩旁水田底下的古砂層中,零散埋藏著一種稀有的寶石。因為它產於田中,多呈黃色,因而取名為「田石」,或稱「田黃」。

田坑石無根而璞,無脈可尋,呈自然塊狀,無明顯棱角。它沉積於一、兩米深的田地底,採掘艱難,多為當地農民在農閑之時,翻田搜掘,偶然所得,故以稀有而見珍。

田石質極溫潤可愛,微透明或半透明,肌裏隱隱可現蘿蔔狀細紋,顏色外濃而向內逐漸變淡,石表皮有時裹黃色或灰黑色石皮,間有紅色格紋。歷有「石帝」、「石中之王」等尊號。自清以來,極負盛名,爭相尋覓,視同瑰寶。其價值與金玉相埒,所謂「一兩田黃一兩金」。而質純材巨的田黃凍,則往往「易金數倍」,故有民謠曰:「黃金易得田黃難求」。清毛奇齡《後觀石錄》載:「每得一田坑,輒轉相傳玩,顧視珍惜,雖盛勢強力不能」。可知當時田石之見重。

水坑

離壽山村東南面約二公里有座山峰名「坑頭占」,其山麓溪流的發源地有一礦脈,成東西走向,垂直傾斜,礦層桸薄,石質優良。有坑頭、水晶等礦洞。坑洞延伸到溪澗之底,所以又稱作「溪中洞」。

凡坑頭各洞出產礦石,統稱「水坑石」。由於礦體地下水豐富,礦石受其浸蝕,多呈透明狀,表面富有光澤。壽山石中各種「晶」、「凍」,多出於此。「水晶洞」位處地勢險惡的溪旁,深邃莫測,復有水患,鑿採困難,產量極微。明朝曾經開採,鑿洞未及丈許,奈無排水設備,洞乃又廢。1973年、1980年又兩度開發,得佳石亦無多。水坑凍石,可望而不可即,採鑿之難,不言而喻。故民間流傳之水坑珍品,多為數百年前舊物,甚為稀罕。

坑頭凍石,瑩澈而凝膩,非他石所可比擬。清高兆《觀石錄》謂:水坑上品,明澤如脂,衣纓拂之有痕」。是形容石質的細嫩,其實水坑石與高山等石相比,性微堅實。歷代收藏家因其質純而難得,倍加珍重。

水坑石的品種命名,主要以色象形似而分定,計有:水晶凍、魚腦凍、黃凍、鱔草凍、牛角凍、天藍凍、桃花凍、瑪瑙凍、環凍等晶、凍。此外還有坑頭石、掘性坑頭和凍油石等品種。

山坑

山坑石分佈於壽山、月洋兩個山村約十幾公里範圍的岩層中。石質因脈系及產地的不同,各具特色。有時在同一礦脈中,由於坑洞之別,石質亦見差異。即使一個坑洞開採出來的礦石,其石質、色澤、紋理也變幻無窮。所以山坑石名目特別豐富,多以出產地命名,也有以色象取號者,皆憑習慣而定。


Top of contents 往下
印材類:硬石印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