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術、石雕、書法、印章、雕刻、篆刻、寶石、玉石、油畫、礦物、瓷器
刻技鑑定論文

一、 古印淵源
 印章起源甚早,可朔及三代。當今我們可見到最早的璽印,根據近代考古學家于省吾著(雙劍簃古器物圖錄)中所述及“安陽殷墟”出土的三件商代銅璽,其形如圖畫或徽章(可能為族徽),古金石文學兼考古學家董作賓先生推測此三件出土文物屬“商璽”故知印璽起源甚早矣!

 印者信也,乃執政所以持信也。秦國以前,所有印章通稱“璽”,起初為佩持,執以為信,以用來證明所佩者的政治身份和行使授予權力的憑證。《史記》記載,戰國時期主張合縱的政治家“蘇秦”曾佩六國相印,故可知戰國時期,官吏佩印已成一種制度!古代用於封檢文書的“封泥”印,屬於印章的初期應用。當時紙張尚未出現,公、私文書大多寫在竹片、木簡上,封寄時,用繩子綑綁,於繩結交錯處封以泥塊,將“印”捺壓於泥塊上,可顯出印文,以此作為信驗,並可防止文書遭偷窺看!秦以前對用印材質,印之名稱並無特別限制,至秦始皇統一天下,才開始限制“璽”為天子專用,一般民眾只能稱“印”。漢代印章制度仍沿襲秦代,到唐時代,武則天改“璽”為“寶”,根據唐書輿服志的記載,延載元年武后因嫌惡「璽」和「死」音近似,詔命改“璽”為“寶”。一直到中宗即位後,復稱璽!又到玄宗開元六年,仍改稱“寶”。此後歷代用印,時而稱璽,時而稱寶,時而璽、寶並用,一般人仍用印或印信。

 宋、金、元之間,有“記”或“朱記”之稱。印章的使用及名稱愈見多元且繽紛。從“朱記”“關防”“戳記”“契”“記”“符”“花押”“元押”….等,印章的材質、形制及印紐也種類繁多。

 印章的字體從形象圖徽至秦篆(小篆)、繆篆、鳥蟲篆、懸針篆、九疊文、隸書、楷書…等!倒是清代金石考古學家輩出之後,才有“甲骨文”被運用在印章篆刻上,如簡琴齋先生及董作賓先生之印!清代時期的篆刻家,把印章及篆刻的藝術推上了高峰,舉凡書信、書法對聯、繪畫上,莫不有用印者,且用的非常講究美感與典雅!


二、 當今印鑑適用性與藝文並行
 時至今日,電腦化的時代,今人多已不再使用毛筆,甚至不再捧卷閱讀!所有資訊皆在螢幕上觀閱,雖有其方便處,但文化的美感與用筆用印的雅趣也隨之漸遠!

 民國六、七十年代學校還有書法教育課程,之後逐漸減少,如今小朋友連文房四寶及毛筆的使用都不知道,遑論印章的運用了!一般人對於印鑑印章使用只局限於銀行開戶、戶政機關的印鑑證明。其實印章用於拎蓋書法、繪畫、陶器、雕塑等作品之用,愛書人更會訂刻多方屬於自己的“藏書章”或“珍藏章”!讀書人對印章更是講究。印章的欣賞與收藏與當時代的文化水準有極密切的關係!


三、 如何傳承及拓展固有文化
 印章欣賞能力及美學素養實質上與社會對印章賞玩之量成正比!也就是說愈有蓬勃發展的印章彫刻業,顯示著當代人民對文化的內涵美感提昇的要求之重視度!篆刻的美感與文化內涵,正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文化內涵與審美的能力!現今的社會充斥著快速與投機工作者的美學文化!投機的藝術者藉著強大的視聽媒體包裝 ,將一些速食式的作品強塞給閱聽者,挾著優勢傳媒的力量,給我們下一代廉價的、可棄式的所謂藝術美感,卻往往是鄙俗不堪的速成品。

 我想從學校加強傳統美學教育著手,定期舉辦講座,介紹中國傳統的當代繪畫與篆刻美學,鼓勵同學欣賞,並參與學習為當務之要!而我們從事篆刻印章業者,更應不吝於傳習專業知識,使每位訂刻印之客戶能得到除了印章之外的美學內涵及延伸之使用!


四、 結論
 前人收藏印章者不在少數,一方精緻的印章,收藏者時常揣在掌心,細細品味欣賞,如此培養心性,怡情舒胸,這類雅懷今人少見了。倒多了很多電玩、公仔等現代電腦及塑膠灌製品,混搭著藝術之名銜來褻瀆藝術!

 台灣前輩收藏家往往不惜重金,自各方蒐羅中國書畫、印章等文物,現今中國強大了,挾經濟力量之優勢,近年經常來台灣淘寶,將許多台灣舊藏的優美的中國文物收刮去!我們應當教導下輩去認識真正的雋永又有內涵的文物之美,也僅以自勉!

陳潛寫於臺南集雅堂2013.10.28